服務業撐起國民經濟“半壁江山” 帶動超3億人就業
[ 2018年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達到52.2%,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和“助推器”。2018年底,服務業就業人員達到35938萬人,比重達到46.3%,成為我國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壯大,為制造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提供了更多的專業服務支持,有力促進了我國產業由生產制造型向生產服務型加速轉變。 ]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服務業規模日益壯大,綜合實力不斷增強,質量效益大幅提升,新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逐步成長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成為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基礎。
服務業作為稅收增長的主要來源、吸引投資的主要領域、新增企業的主力軍和吸納就業的主渠道,2018年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達到52.2%,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和“助推器”。
服務業撐起“半壁江山”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農業基礎薄弱、工業素質不高、服務發展滯后。在整個產業構成中,農業居主導地位。1952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達51.0%,第二產業增加值占20.8%。第三產業增加值占28.2%。而如今,服務業已經成為了中國經濟的第一大支柱,整體的經濟面貌也因之而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來培育和促進服務業新經濟、新動能的發展壯大,平臺經濟、共享經濟、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服務業發展進入新階段。
國家統計局披露的數據顯示,2012~2018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從244852億元增長到469575億元,年均增長7.9%,高出GDP年均增速0.9個百分點,高出第二產業1.3個百分點。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進一步上升,6年提高了6.7個百分點,2015年超過50%,2018年達到52.2%,占據國民經濟半壁江山。
1978~2018年間,服務業對GDP的貢獻率提升了31.3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來,服務業對GDP貢獻率呈現出加速上升趨勢,6年提高14.7個百分點,接近改革開放40年增幅的一半,2018年達到59.7%,高出第二產業23.6個百分點。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中國服務業占比上升,是中國人均收入向中高收入國家水平邁進過程中,伴隨經濟結構從投資和出口驅動轉向更多以消費驅動而出現的必然現象。
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持續增強,在城鎮化建設帶動下,大量農業轉移人口和新增勞動力進入服務業,服務業就業人員連年增長。1979~2018年,服務業就業人員年均增速5.1%,高出第二產業2.3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后,服務業繼續保持4.4%的增長速度,平均每年增加就業人員1375萬人。2018年底,服務業就業人員達到35938萬人,比重達到46.3%,成為我國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吳江撰文分析,今后服務業對就業的拉動能力會更強勁。“十三五”時期隨著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加快成長,服務業分層和個性化將更加明顯,生產性服務業就業容量將加大,與生活相關的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勢頭也很好。
服務業吸引外資能力也在大幅增強,服務業已經成為外商投資的首選領域。2005年外商直接投資額中,服務業僅占24.7%,2011年這一比例已經超過50%,2018年達到68.1%。
服務業轉型升級有序推進
新中國成立70年,服務業實現了由門類簡單、地區差異低、單一公有制向門類齊全、區域協調、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轉變。服務業產業結構、行業結構日趨協調優化,發展質量效益穩步提升。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服務業部門構成簡單,內容及形式比較單一。1952年服務業各部門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35.9%、14.9%和7.5%,總和接近60%,構成服務業主體。
經過70年建設,服務業門類更加齊全,各部門發展更趨均衡。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比重不斷下降,2018年分別為17.9%、8.6%和3.4%,總和已不足30%,較新中國成立初期比重下降近一半。
金融業、房地產業等現代服務業對經濟支撐作用逐漸增強,2018年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14.7%、12.7%,較1952年上升了8.7和5.6個百分點。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新興服務業更是經歷了從無到有的快速發展,影響力越來越大,2018年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分別達到6.9%和5.2%,按不變價計算,近3年年均增速更是高達23.4%和9.9%,成為助推服務業持續增長的新動能。
在互聯網的推動下,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加速轉型升級,紛紛依托新技術發展電子商務、網絡訂餐、網上零售等新業務新商業模式。2015~2018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網上零售額年均增速分別為17.8%、28.8%;2018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18.4%。
2018年,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50%的地區共有15個。其中,北京、上海服務業增加值占比分別達到81.0%和69.9%,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章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鑒于目前中國服務業還是主要圍繞居民生活為主,因此還是偏勞動密集型,這樣一方面能更好地吸收勞動力,未來也需要有一個產業升級的過程,例如提升金融、醫療、教育等這些高附加值服務行業的產業化和市場化,在滿足居民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增強這些行業的國內外競爭力。
服務業新動能加快孕育
新中國成立70年,服務業積極適應時代變化,新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興服務業蓬勃發展,新動能茁壯成長,服務業迎來了快速發展期。
生產性服務業步入快速成長期,支撐制造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新一輪稅改及時打通了二、三產業間稅收抵扣鏈條,有力促進了制造業、服務業的分工細化和融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得以快速成長。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張永軍表示,生產性服務業將繼續蓬勃發展,這與我國擁有潛力巨大的國內市場和十分完備的制造體系分不開。
2016~2018年,規模以上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3.3%,高于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年均增速0.5個百分點。其中,與制造業生產密切相關的服務行業發展勢頭較快。
2018年,規模以上工程設計服務、質檢技術服務、知識產權服務、人力資源服務、法律服務和廣告服務企業營業收入較上年分別增長18.0%、10.3%、25.1%、20.1%、17.5%和17.5%。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的深入發展為服務業提供了強勁動力。互聯網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快速成長。
2018年底,我國互聯網上網人數達8.3億人,移動電話普及率達112部/百人,分別是2008年的2.8倍和2.3倍。黨的十八大以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成熟,互聯網與國民經濟各行業融合發展態勢正在加速成形,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共享經濟、數字經濟深刻改變了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加速重構經濟發展模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微撰文分析,近年來,隨著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服務業的深化應用,極大地促進了服務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快速涌現,網絡購物、共享經濟、網紅經濟、短視頻、外賣、移動支付等新業態、新服務,已經成為中國服務業發展最重要的新動能,也成為領跑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的亮點。
更多"服務業撐起國民經濟“半壁江山” 帶動超3億人就業"...的相關新聞
每日財股

- 每日財股:深圳新星(603978
投資亮點 1、公司是行業內具備自主研發制造關鍵生產設備電磁感應爐、連軋機能力的...[詳細]